豆芽是中国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蔬菜之一,然而,为了让豆芽变得“白白胖胖”卖相好,一些无良商贩想出歪招:使用无根素、速长剂、漂白粉等浸洗豆芽,把生产豆芽的作坊变成自己的 “化学实验室”,全然不顾使用这些化学添加剂对人体潜在的极大危害。 日前,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检察院以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将涉嫌生产“问题豆芽”的张民照、贺帅卫、范国兴、杨千里等9人批准逮捕,从而揭开了众多“问题豆芽”生产销售的黑幕。 17万多公斤“问题豆芽”流向市场 17万公斤,这是三门峡市张民照等9名犯罪嫌疑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生产的“问题豆芽”流向当地市场的总量。犯罪嫌疑人张民照、范国兴、贺帅卫等分别为四对夫妻,都是以两两作坊的形式生产、销售豆芽。另外一名嫌疑人杨千里负责向他们销售 “无根素”等非法添加剂。 据有关部门调查,2011年9月以来,嫌疑人在未办理任何证照的情况下,非法使用豆芽无根素、漂白粉、速长剂、保鲜剂等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生产、销售问题豆芽达17万多公斤。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鉴定结论表明,其生产的豆芽中含有亚硫酸盐、6B苄基腺嘌呤等禁止在食品加工中使用的添加剂。 据介绍,这些问题豆芽主要流向三门峡市本地的和平路、上村、宏远等多个菜市场。 作坊生产及检验手段落后综合监管难落实 相关医学专家表示,无根素是一种能使豆芽细胞快速分裂的激素类农药,长期食用会对人体有致癌、致畸形作用。超量摄入会使儿童发育早熟、女性生理发生改变、老年人骨质疏松等。从国家明令禁止添加无根素等有毒有害添加剂以来,9名犯罪嫌疑人违法生产、销售问题豆芽时间将近两年,为何食品质量监管等部门未能及时发现? 三门峡市湖滨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监督协调科科长杨华认为,由于豆芽生产主要以小作坊生产模式为主,经营规模十分有限,产品生产程序规范化较差,隐蔽性、随意性强,较之于产业化生产更容易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现阶段蔬菜检验设备相对落后,也给问题豆芽的生产销售提供了可乘之机。据介绍,食品安全部门每年都会抽检当地市场蔬菜质量,但是对于菜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的检测设备仅能满足农药的快速检测,问题豆芽所含的有害成分的定性与定量检验是无法被常规检测所检查出的。 食品安全涉及百姓生活,影响千家万户,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