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了多久,草海就会迎来红嘴鸥大部队。本报记者 赵永峰 摄
“快看,红嘴鸥,有几十只!”在海埂大坝上散步的张阿姨兴奋地告诉老伴。每年冬季,昆明人的“老朋友”红嘴鸥都会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到昆明过冬,而每年10月,会有一批红嘴鸥“侦察兵”率先抵达滇池草海侦察环境。本月12日左右,就有市民发现草海出现了红嘴鸥,昨日,昆明市鸟类协会最终确认,“滇池外海出现的红嘴鸥确为其‘先头部队’,大概已有四五百只,而市民在草海看到的红嘴鸥,则应是去年留下的‘老弱病残’”。
草海 少数海鸥是去年留下的“老弱病残”
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随同昆明市鸟类协会副秘书长杨明及几名观察员来到了滇池大坝。滇池码头附近的水面上一片平静,偶尔能看到几个白色的身影在远处的水面上掠过。
“其实在9月28日左右,我们就在草海和海埂公园发现了近20只棕头鸥。”杨明说,可能由于天气不太冷,飞到海埂大坝的鸥比较少,也正因如此,“我们当时并不能确定这些海鸥是去年留下的还是今年飞来的。”
据杨明介绍,飞到昆明的红嘴鸥,每年都会有一部分“老弱病残”留在昆明。过去约50只左右,近几年随着到昆红嘴鸥的数量增加,留下的海鸥增加到100只左右。
在草海附近水域,记者看到,十余只红嘴鸥安静地停留在水面上。杨明说,判断红嘴鸥是新飞来的还是去年留下的,要从尾羽颜色、精神状态和幼鸟几方面辨别。新飞来的红嘴鸥,通常会有一些幼鸥;其次,幼鸥尾羽尖端的颜色是黑色的,而成年鸥则是全白色;此外,留昆的红嘴鸥,精神状态没有新飞来的好。“你看在草海的红嘴鸥,羽毛全是白色的,而且懒懒的,明显是长时间留在这里被人喂养惯了的。”杨明说,根据以上标准,可以判断草海的红嘴鸥应该是去年留下的。
在草海一艘小船上居住的杨女士,证明了杨明的判断。“刚开始在这里看到一些受伤的红嘴鸥,我就给它们擦药、喂食,伤养好后,这些海鸥就不走了。”杨女士今年56岁,已在附近照顾了四五年的海鸥,它们都跟她熟了。
滇池外海 “先头部队”到了,有四五百只
上午11时许,大家来到了西山区富善村附近的滇池水域。“虽然草海的红嘴鸥很可能是去年留下的,但近期我们在滇池外海富善村附近发现了一两百只红嘴鸥,近两日又增加到了四五百只。”杨明说,根据这个情况判断,红嘴鸥的“先头部队”确实已经来了,在侦察完滇池外海的情况后,便会开始飞入草海,草海红嘴鸥数量达到1万只左右。约11月中上旬,红嘴鸥才会飞进昆明城。
“每年到昆过冬的鸥类有红嘴鸥、棕头鸥、银鸥、小鸥、海鸥和三趾鸥6种。”杨明介绍,约90%是红嘴鸥。根据往年的观察,红嘴鸥“先头部队”通常是10月18-20日左右到昆,最早的一年是10月13日,最晚一年为10月25日,“先头部队”的任务就是侦察水域是否安全。
杨明称,下一步,鸟协将配合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开始进行保护红嘴鸥的宣传工作和数量统计,“每年林业部门都会拨30万元专款,用在保护和喂养红嘴鸥上”。此外,今年还计划对300-400只红嘴鸥进行环志,同时配合西南林业大学对红嘴鸥做抽血体检。
杨明提醒广大市民,红嘴鸥刚到昆明,胆子还较小,不要惊吓或捕捉它们。另外,要科学投喂,不要和鸥“亲密接触”,尽量抛撒喂食。
厂家已做好生产鸥粮准备
昨日下午5时许,记者联系了昆明
粮生产厂家昆华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刘兴介绍,“公司已经做好生产鸥粮的相关准备工作,待海鸥靠近岸边,市民可以投喂,同时只要接到昆明市林业局下发的生产通知,就会开机生产鸥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