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新主题
分享
开启左侧

[情感] 昆明宵夜摊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情感] 昆明宵夜摊的前世今生

纳兰泡泡熊 发表于 2013-10-15 16:22:48 浏览:  4299 回复:  1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昆明夜市前世

我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从小耳闻目睹老昆明人以前的一日三餐真是“与众不同”,一天要吃四餐却不兴吃早点;只吃“午饭”、“晌午”、“晚饭”、“宵夜”,使昆明夜市从古至今有需求。因为老昆明人太爱休闲的夜生活,夜里吃了“宵夜”,一觉睡到太阳晒屁股,哪有吃早点的闲工夫。爬起床洗把脸就吃午饭,午觉醒来吃晌午(一般在下午3点钟左右,吃的是点心之类的小吃);上茶馆喝喝盖碗茶聊聊天再吃晚饭,饭后去茶楼听戏听说书,到影剧院看戏看电影,然后吃宵夜喝夜酒,吃饱喝足才回家睡觉。

老昆明电影院周边夜市兴旺

民国时期的昆明劝业场(在今日的五一路五一电影院旁)就有各种吃喝饮食店与周边的电影院戏院茶馆形成“劝业夜市”吃喝玩乐“成龙配套”样样有的多功能经营服务项目。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昆明晓东街的南屏电影院、南屏街的新昆明电影院、祥云街的红旗电影院周边,也还有福顺居、护国饭店、冠生园、南来盛、德鑫园、北京饭店附属咖啡冷饮店、金碧啤酒店、羊市口通宵馆、春城饭店晚茶、鼎新街夜市连接祥云夜市等老字号宵夜馆,把咖啡冷饮、啤酒扁担酒、米线饵块、狗肉、烧烤等热卖“昆明夜市”。

喝“扁担”酒,吃“烧烤腌鱼”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昆明的年轻人包括大学生晚上都爱到岔街、西坝等大排档烧烤摊夜市喝点“扁担”酒,下酒菜最好的就是“烧烤腌鱼”。这种烤鱼多半是“露水摊”老板为降低成本买不太新鲜或“死”鱼,开膛剖肚拿掉肚杂,不刮鱼麟壳就撒上盐巴辣子面老白干酒“爆腌”一两天,有的则是白天腌晚上卖。最早巴掌大的烧烤腌鲫壳鱼、罗非鱼一元钱一尾。还有三角一个的烤鸡脚、五分一个的烧臭豆腐。价格也涨到两块、三块、五块一尾。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昆都夜市也曾使各种滇味晚茶、滇味煮品、烧烤小吃一度从老粥庙会香遍昆都商城;各种红茶馆、咖啡酒吧霓虹灯把昆都商城变成不夜城,使昆都夜市名声震动省内外,“昆都夜市”香风吹出“昆都模式”品牌,令外省旅游取经人蜂拥而来。

烧烤 最吃香的下酒菜

今天的昆明人,特别是喜欢喝啤酒的帅哥、好香辣浓味的美女、爱“整”两口老白干的汉子,也经常会在深更半夜喊出“走,吃烧烤去!”

在夏日晚风吹拂下,灰白色的木炭火已变得红舌吐焰,总把敷满辣子花椒、盐巴佐料的鸡、猪、牛、羊、鱼,韭菜、豆腐、小瓜、洋芋,烧烤得油烟升腾、吱吱作响。将那些畜禽鱼虾烧烤得冒油、白里透红肉质在烟火的熏烤下变焦黄、散发出浓烈香辣并夹杂着焦煳的味道送进人们的鼻腔。

看着鲜嫩的蔬菜也被烧烤得由碧绿转为墨绿,“营养专家”们认为这是没有营养价值、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东西。

香辣烧烤,解嘴馋!

照理说,四季如春的昆明春城,应该是烧烤最走俏的好地方。但昆明餐饮市场由于改革开放以前全由国营饮食公司的饭店、煮品店、甜品店、面食店所“垄断”,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就没有专门卖烧烤的地方,也没有哪个饮食店在“夜市”卖烧烤这种零食来解昆明人的馋。

在我印象中,烧臭豆腐之类的“烧烤”,都是在武成路素酒店、敷润桥头豆花米线馆、油条豆浆店之类的小吃店里,与兰花豆、五香花生、卤豆腐、卤猪头肉、豆花米线路边夜市摊上“零食亮相”,当不了“主角”,登不了大雅之堂。整个昆明市就只有北京饭店的烤乳猪“一枝独秀”,与不属烧烤类的宜良烤鸭以大菜的特殊定位满足“昆明高端餐饮”消费市场。

满城尽是烧烤摊

昆明出现真正的夜市烧烤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个体餐馆的增多,带动了低成本方便个体经营者的夜市烧烤摊日益兴起。到了80年代末期,昆明烧烤摊已春城大流行,远在城外的牛街庄、八公里、马街、海口也兴起夜市烧烤热;从昆明城西的大观电影院到大观街、新建设电影院到龙翔街;星火剧院鼎新街、红旗电影院至新昆明电影院祥云街;西坝路口工人新村;城东的小东门桥头两端一直到桃源街口和大鼓楼;薛家巷到穿心鼓楼;圆通电影院至圆通街道圆西路;联盟电影院至席子营;岔街到民航路口;以及关上的关上电影院、关上农贸市场、就连城内的灵光街的青门巷,长春路的如意巷等小街小巷都摆起夜市烧烤,数不胜数,不胜枚举,特别是有电影院的地方,随处可见各种烧烤摊。而且很多都是从黄昏开张通宵烧烤至天明。可谓“夜市流出烧烤味,满城尽是烧烤摊。”

10元钱搞定宵夜

品种也从简单的烧豆腐、烧剥皮鱼、烧猪头、猪肚、猪下水扩充成配有炒饭、沙锅洋芋香肠焖饭、汤锅狗肉老白干的烧烤狗肉大排档夜市,夜夜灯火不熄,处处猜拳不断。3角钱10个烧豆腐、2角一杯老白干,3角一只烤猪脚,一块钱一碗狗肉。各种路南卤腐碟、花椒盐、煳辣子蘸水碟、一律免费各取所好。一般三五个同学、四五个朋友,10元钱就可以搞定烧烤宵夜,让烧烤“迷”、影迷们吃喝得“心醉眼迷”。

祥云街 最早的烧烤一条街

当时红旗电影院最热闹的祥云街,成了最早的烧烤一条街,各种烧豆腐、烧猪脚、烧猪头肉、烧猪尾巴、烧苞谷、烤剥皮鱼、烤乳扇、烤红薯、烤洋芋、穷人的“伟哥壮阳草”烤韭菜等。这些烧烤摊有的只有张小方桌,摆几个小板凳、塑料凳、或者草墩。有的摆烧烤摊就用几条老茶馆、老馆子常见的高脚长条凳,铺上门板、塑料布,既当案板又当餐桌,从人行道摆到“慢车道”,只留下街心逼迫骑单车的人下车推行,把烧烤街变成了真正的步行街。令行人看到案桌上摆得琳琅满目的卤猪卤猪脚、鸡脚,腌鱼、腌鹌鹑、臭豆腐和“老板娘”或小工在栗炭火上翻动烧烤、油烟到处飘的动作和各种人群围坐吃烧烤的热闹氛围,嗅到烧烤香味。引得更多路人挡不住吃烧烤的诱惑加入其中,增大了烧烤夜市队伍。致使更多的“闲散人口”尝到“甜头”,纷纷变身烧烤摊主,每当天刚擦黑就“倾巢”出动,全家老小都忙着去“把窝子”,占道经营烧烤夜市摊。

这些烧烤夜市摊主们,有的从街道两边居民家中拉根电线接上灯头点亮灯炮,有的用汽灯照明,还有马灯、油灯、蜡烛也上了烧烤桌,挑灯夜战,夜夜烧烤不断,天天香飘四溢。使烧烤街道上拥挤的“烧烤迷”和“影迷”们,“热”得汗水都流出了烧烤味。

昆明烧烤鼻祖 海棠春烤乳猪

昆明烧烤夜市以前究竟是个什么样?

我带着这个问题专门采访了当年“昆明北京饭店烤乳猪第一人”、老牌特一级厨师、原昆明北京饭店总经理、70岁的中国烹饪大师李清。

李清大师讲,以前的老昆明餐馆几乎都卖霄夜,但没有专门卖烧烤的地方。民国时候昆明有家卖烤乳猪的海棠春酒楼非常出名,原址在今天的中华小学背后。海棠春之所以出名就在于独家专卖烤乳猪为主打菜,成了当时官僚乡绅、有钱人宴请的地方。致使海棠春的烤乳猪风靡昆明,各路烤乳猪的大师投奔海棠春“竞争”献艺,在海棠春纷纷挂出“头牌烤乳猪”、“二牌烤乳猪”等排座次,使烤乳猪厨师“价目水牌”经常“水涨船高”。


张逢安 烤一只乳猪“手工费”10个“袁大头”

当时,海棠春的很多烤乳猪师傅待价而烤,挂出的都是三个“袁大头”(银元)做“手工费”。有一位出生在呈贡县名叫张逢安的本土滇味烤乳猪大师,每烤一只乳猪“手工费”竟收10个“袁大头”,还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可以说是昆明烧烤的开山鼻祖、“前世”启蒙师。解放后,海棠春因公私合营一去不复返。滇味烤乳猪大师张逢安进了昆明饮食公司北京饭店。

李清说,我从娃娃时就入行学厨,1962年正值年轻气盛时,在昆明北京饭店工作被张逢安师傅看中,正式收入门下拜张大师为师,学习烤乳猪,终于得了张逢安师傅的真传。

李清对烤乳猪“情有独钟”,勤奋好学,加上吃得苦、不怕累、年轻力壮、熟能生巧、一点就通,使他的烤乳猪技艺大增。

烤乳猪成特殊大菜

张逢安师傅去世后,李清将张逢安的“昆明甜酱油烤乳猪”技法充分发挥创新,烤出了“北京饭店烤乳猪”的名声,吸引得60年代来昆明访问的许多外国元首、国际友人及各级领导、名人都来品尝北京饭店的烤乳猪,把昆明北京饭店的烤乳猪当做接待宴会特殊大菜。

改革开放后,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吃到烤乳猪,身为北京饭店总经理兼总厨的李清,“当官与当兵”一个样,照旧下厨“掌”炉,亲自烤制“滇味甜酱油乳猪”既供堂内用餐,又供堂外,以8块钱一公斤分段砍开卖给市民,一度引发春城市民拥挤竞买北京饭店烤乳猪的“骚动混乱”。(转自综合信息网)
Mar 发表于 2013-10-16 10:43 显示全部楼层
一哈子看了心寒啊,豆腐3角一十,这哈~买了块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