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是一座三线城市,也是一座三流城市,昆明未来五年内还将建设1900万平米商业地产,以昆明人口700万(加上郊县)计算,加上现有商业面积,人均已经超过三平米商业房产面积。现在说人“二”已经过时了,在昆明骂人要骂“你机都是三,么么三三”。在这几个三杂交之后,生出牛逼闪闪昆明的“一”来:城市负债率全国一流,负债额数千亿。人均分摊商业地产面积世界一流,高过上海、香港、东京、纽约、巴黎。被境外媒体称为鬼城的呈贡新城,很多商业建成两三年了,如今却空无一人,连房至中介都没开几家。在大学城,某村瞄准学生市场,几万方商业招商三年,目前仍然苦苦挣扎,在我看来不出一年,所有商户将全部退租。
第一个第一,让人感觉昆明该破产了,后十年的税收都被昆明政府提前花差花差了,可谓“负翁”级城市。
第二个第一,则让人感觉昆明还是很富裕的,每人均摊三平米商铺,好大一笔资产和收入!
数字是枯燥的,真切的生活实际体验才能说明问题。几年前建新园“标准版”过桥米线6块一套,现在要20块了,“米线指数”是衡量昆明经济的一个重要参数,因为这是一座“米线之城”,人人离不开吃米线,属于生活必需品,真正的“刚需”。也就是说,昆明CPI(物价指数)暴走,连GDP(国内生产总值)都望尘莫及,大约只有政府的财税收入能够与之打个不分胜负。问题是昆明市民的收入跑不赢GDP,落在螺丝拐拐小路上连GDP的屁都闻不着,人家早就一骑绝尘二奶笑,无人知是摩的来;政府的财政收入更是飞龙在天,把在天上飞的小母牛都击毙了。市民穷啊。即便如此,昆明政府还是要“大跃进式发展GDP”,不惜举债数千亿寅吃卯粮,先缺后空,相当于后面十多年的财税花得只剩汗裤了。从这个层面讲,政府也穷得淌水啊。最不可思议的,企业也跟着政府的节奏起舞,特别是地产商,听着阿三的笛音爬出笼子扭来扭去,金蛇狂舞。
昆明房价暴涨有目共睹,房价涨则地产税暴增,土地出让金暴增,政府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地产商只是老二,市民甘担小三,却是比小白菜还冤的受苦受难小三而不是被包养的小狐狸精。炒地皮炒房子成了昆明,当然也是全国发财的最大机遇,普通民众往往要靠三代人攒钱才买得起一套房,这支柱产业究竟是谁谁谁的支柱不言而明。“控制房价”成了房价暴涨的代名词,让利于民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代名词,大款打回中产,中产打回平下中农甚至雇农。然后,一座新崭崭的“新昆明大城”马屎外面光,屹立在大臭水塘滇池之畔了。城中村改造是一部血泪史,历史文化老街改造是一个笑话,本以为政府初衷是不错的,腾出土地来盖高楼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房也住得起房,可是我现在很疑惑:咋这些黄金地段的土地纷纷摇身一变不是CBD(中央商务区)就是SHOPPINGMALL(超大购物中心)呢?动辄几十万平米的巨大体量,遍地开花于昆明的东南西北,昆明人大量买不起住宅反倒是人均扛起3平米MALL了。羊毛出在羊身上,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昆明的债自然是昆明人来还。
这些巨无霸似的商业怪胎,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词来统称叫做“城市商业综合体”,简称“高、大、次”建筑群。见识过“正义坊”、“金碧辉煌”、“南亚风情第壹城”等等,不文雅的评价就是:傻逼建筑群,坑爹兼坑孙子。昆明哪里有上海、香港、东京、纽约、巴黎的商业繁荣,但商业空间被这些傻逼建筑群一下子就撑到了世界一流高位。土地浪费、资金浪费,大肆举债就是必然。政府举债还有点符合逻辑,兴建公共基础设施带动城市升级经济发展然后GDP增长财税增长,几千亿的地铁、几百亿的引水入昆工程、几百亿的昆明新机场、几百亿的翻牛倒马全城“地道战”等等,老表你离任后哪管下一任一屁股两肋巴吹着滇池海风。傻逼建筑群可不是公共基础建设,也跟着吹滇池海风,把泡沫吹得大大的,破灭之时不知有多少人要跳楼。这城市能承载那么大的商业空间需求?怕是几十年都用不完。反正人家把房价炒上去了,钱赚了,接最后一棒的是市民,等着收“房尸”吧,房奴们。风险嘛,官商联袂腾挪周转最后都是要转嫁到这个城市的市民头上的,所以你得吃20块一碗的过桥米线,坐2块钱的空调车,住八九千一平的二环以外“洋房”,你就好好的“幸福”着嘛。昆明大,居不易,样样都贵,但你富不起来,因为你是第56个少数民族--贵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