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炼油项目:众多市民视新闻发布会为积极信号
众多市民视新闻发布会为积极信号 市民关心政府怎样接纳民意 http://photo.news.yninfo.com/2013/5/13/8RV2DX.jpg 施工现场 记者郎晓伟/摄 10日,昆明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回应了诸多市民关切的问题。11日,本地媒体系统报道发布会的内容后,在微博和本地网络平台上,明显感觉到,尖锐的声音少了,理性的讨论多了。 对于政府和企业的开诚布公的表态和解惑,一部分市民认为“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尤其认为,不建PX项目就达到目的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昆明是旅游城市,建设这种大型炼化项目也值得商榷。一部分网民显然对发布会上的环保风险控制介绍还不甚满意,仍然觉得信息还不够透明,还需要政府和企业披露更多的环评信息。 网民现在比较关心的是政府今后用什么方式来接纳民意。 因少数市民无法分清炼化项目和PX项目,11日,获知炼化项目所在地施工的情况,市民中也出现一些微词,认为应该暂时停工,等待政府与市民达成共识后再决定项目的进一步实施。
西南林业大学副教授李春光: 可以让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评估 李春光以市民的身份,发表了对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的看法。 “地方经济肯定需要拉动,这是毫无疑问的,大项目能来云南边疆省份,来之不易,这是一个大前提,大项目对全省有好处。但项目的上马,要和城市的定位相符合,我们到底要为生活着的这座城市涂抹上什么色彩?这是要考虑的,因为一个城市要有独特色彩和定位。” 李春光认为,昆明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这是其他城市所无法复制的,这是昆明的特色资源,而昆明城市的色彩和定位也应当与此紧密结合。“不能人工去雕塑出一个城市特征来,那是没有生命力的,我认为将昆明定义为旅游城市是准确的,可以丰富这座城市的内涵。” “所以,昆明对石化项目,应当慎之又慎,虽然有巨大诱惑。”李春光说,“对于这个项目,既不能太感性也不能太技术化,单纯说‘不上’不妥当;但也不能太技术化,也就是说,不能光靠行业专家的论证。” “举例来说,即便项目通过行业专家的论证,那么发生地震怎么办?怎么保证无泄漏?我们需要多学科、多领域专家进行评估,需要一个全面、完整、严谨、科学、公正的论证。” 李春光并未对建与不建发表明确观点:“可以建,不建有损失;不可以建,硬建损失更大。现在不能盲目地说停下或者继续,应通过这个论证过程,得出客观可靠的结论。” 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 不妨让老百姓也参与其中 “这应该是一个好的开始吧!”对于10日的新闻发布会,石鹏飞评价,“老百姓表达自己意愿很常见,不值得大惊小怪,昆明市政府的做法算是一个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如果老百姓认为政府、企业在10日的表达是有问题的,不是那么清楚,那么还可以继续坐下来好好谈。”石鹏飞认为,对能源的开发,对一些大的项目,究竟生产什么,究竟对生态是否造成破坏,应当让老百姓知晓,老百姓有知情权。 “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项目在论证、敲定过程中,要更加透明,也没什么是不好讲的,只要不涉及机密。另外,重大事情要让人民参与,昆明市的项目,不妨也让市民参与参与。”石鹏飞认为,自引起争议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市民,都采取了良性应对的办法,这是值得赞扬的。 “对于市民对项目论证的质疑,我们在以后的项目建设中,是否可以进行项目不可行性论证?如果把项目的不可行性都排除了,那么就说明项目可行了。”对于该事件引发的种种讨论,石鹏飞也有自己的思考。 新闻延伸 全国多家媒体关注昆明10日新闻发布会 市长“尊重民意”成报道焦点 参加10日新闻发布会的虽然只有本地的和新华社等中央级别媒体,但昨天的这场发布会也吸引了如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部分媒体或受到未能及时派出记者到场采访的制约,关注的内容多以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为主,不过从报道的措辞上看,外地媒体似乎普遍认为,现在并不是最适合做决断的时候,他们关注重点多在“尊重民意”和“不生产PX产品”等方面。 微信在昨日腾讯新闻里推介新华网对新闻发布会的整篇报道,以《昆明市长回应“PX”项目:多数群众说不上就不上》为题,报道引用相关企业方“整个项目不含PX装置,也不生产PX产品;现在配套石化项目没有建设,甚至还没有开始设计工作”等说法,及昆明市长李文荣“尊重民意”的发言。 北京青年报整合新华社、中国之声的报道,以《昆明市长承诺,上不上PX项目将取决民意》为题,并对“什么是PX”做了一个介绍。 北京晨报在昨日题为《中石油称安宁炼化项目不产PX产品,官方称尊重民意》的报道中,分为了“事件起因:疑似PX项目引争议”、“市长表态:群众说上才上”、“中石油:炼油项目不含PX装置”等三部分。 21世纪经济报道以《昆明公开回应PX传闻:安宁炼化项目不生产PX产品》为标题作了报道,整合了发布会上及公开资料,对整个项目以及发布会上各方说法进行介绍。
新华社、人民日报之前评论炼化项目 通过有效沟通达成共识 以协商方式解决问题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之前曾发文,对项目带来的争议进行思考。 7日,新华社每日电讯在“新媒体专线”版面发文《建还是不建,信息透明度须增加》,认为:“昆明之囧,正是当下中国PX项目困境的重演。要么‘一闹就停’、要么‘迁址复出’,已成为地方政府应对PX项目的惯有模式。一面是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需要,一面是公众对环境健康的焦虑,畅通利益各方诉求渠道,建立利益协商平衡机制迫在眉睫。”并引用熊孟清博士等专家观点:“在公众参与环节,政府尤其需要耐心,不能走形式走程序。” 报道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PX项目在中国已成为敏感符号,其解决之道还在于政府、企业和群众的沟通,项目信息公开透明,政府引导市民广泛参与企业项目的立项、评估和生产建设,‘没有神秘了,它自然不会恐怖’。” 人民日报5月8日的评论稿件则更显理性,一方面指出“不管投资多大、工艺多先进,如果牵涉到民众利益的公共性问题,仅以‘通告’、‘告知’的形式‘单向度传输’,怎能在信息时代、权利时代赢得民众支持?公众激烈的表达背后,实际上是未被尊重的权利、未被满足的诉求,是没有被听见、被看见的情绪和声音。” 另一方面则认为:“‘散步’绝非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一有矛盾就上街’更非治理常态。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通过有效沟通达成共识,以协商方式解决问题,才可能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 声音 市民李先生致电本报:我觉得我们市民对政府的决策会有影响,也相信政府会尊重大家的意见。 @朦胧的鱼:其实政府可以将项目的内容更加透明化,让广大民众放心。 @当小鱼爱上摩羯:支持政府讲真话,支持民众理性表达合理诉求。(记者赵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