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jun3162 发表于 2013-5-12 16:48

汶川地震5周年特别报道:昆明应急避难所5年增百倍


  http://photo.news.yninfo.com/2013/5/13/0T1OXV.jpg  2008年5月19日,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仁和村三组的梁正彬、唐智慧夫妇将已无镜框的结婚照挖出来擦干净。如今,唐智慧夫妇带着上学的女儿在什邡市区租了房子,公婆仍住在位于什邡市南泉镇的安置区里。  http://photo.news.yninfo.com/2013/5/13/TQ56MC.jpg  地震已过去五年,现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冯芷琰(左二)是学校的少先队副大队长,这张图片摄于2013年4月19日。地震中失去丈夫的汪小琼重组了家庭,如今在什邡市开了一间茶楼,与女儿冯芷琰过着幸福的生活。
5年前汶川的一场地震,短短3分钟,学校、住房、桥梁轰然倒塌,众多同胞失去生命、亲人、家园……如今,援建省区在一座座觞城之上,早已建起了现代化的崭新城镇。时过5年,我们不为忘却而纪念,愿汶川的痛不会重演。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如果忘记可能意味着下一次震情会让我们更受伤……  这五年,这些人  五年过去了,但五年前的今天,汶川发生的那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依然让我们感到痛楚。人类科学技术已经进入太空时代,但人类迄今为止,依然不能准确预报来自地壳的怒吼。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2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昆明五年来不仅从未放松对地震防御的警惕,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数量五年增加了百余倍。  应急避难场所2变225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是城市抗震防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最早于2006年和2008年,按照“平灾结合,功能兼用”的原则,在宝海公园和月牙塘小区开展了公园和住宅两种模式应急避难场所的试点建设,共可容纳7万人临时避难,这两个避难场所也成了5年前我市仅有的两个避难场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震应急管理的强化,2011年初下发了《昆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主城五区及三个开发度假区、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昆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并将避难场所建设任务分解至各区,依托公园、绿地、城市广场、住宅小区、工业园区、商业区、物流中心、学校、体育场馆、城中村改造等现有资源进行改建,有力推进了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市防震减灾局副局长毕小忠介绍,目前,我国尚未颁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维护、启用、资金投入等法规、规章和办法,云南省也没有制定相关规范和制度。从全省范围来看,昆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维护等起步较早,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2020年城区避难所满足总人口  按照《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要求,去年,市防震减灾局编制了全省首个避难场所专项规划——《昆明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11—2020)》。日前,该规划已获得市规委会研究通过,在取得正式批文后将上报市政府颁布实施。  该规划将在昆明中心城区设置了14个中心避难场所,将在地震等重大灾难中承担避难救援中心功能,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将不小于3平方米每人;设置固定避难场所58个,将承担避难基本生活和临时救护功能,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每人;设置临时避难场所634个,承担临时避难的基本功能,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将不小于1平方米每人。为了满足必要需求,中心城区的14个中心避难场所内还各设置了直升机停机坪。  按规划中期目标,至2015年时,我市将完成建设避难场所174个,总用地规模将达到609.3公顷,其中包含中心避难场所8个,用地规模为154.8公顷;固定避难场所22个,用地207.7公顷;紧急避难场所144个,用地327.8公顷。建成后,可满足近期服务受灾人口420万的规划目标。同时,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即按照现有人口总数的1.2倍设定了规划目标,也就是说,至2020年,我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可服务的受灾人口将不低于总人口数的100%。从建设数量来看,5年来,我市避难场所已增加了一百余倍,可容纳避难人数也从7万人上升至可基本满足建成区人口数。
  避难场所应急设施一应俱全  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都有哪些应急设施?管养、维护情况如何?在昆明市及云南省第一个大型、永久性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宝海公园中,记者看到所需应急设施一应俱全,并且随时都可投入使用。  2006年,市防震减灾局经过深入调研,认真选址比对,报经市政府批准同意,以宝海公园为试点,筹建了昆明市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该避难场所面积有1.7万平方米,可容纳5万人、临时疏散7万人避难。平时,公园景观、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没有改变,只有在地震、火灾、大面积煤气泄漏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居民可疏散到公园中,得到医疗、物资等方面的基本救助,以保障应急避难时居民的正常生活。  毕小忠表示,市防震减灾局还计划逐步推进《昆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条例》的地方立法工作,计划将避难场所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与相关专业规划紧密衔接,将避难场所建设切实落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具体项目建设中,同时,要求新建项目按照要求同步配套建设避难场所,进行同步设计一并建设。  “通过立法,可以建立强制性法律保障机制,明确职责,规划衔接,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协调社会各界、各阶层、各利益团体统一认识,共同承担社会责任,才能让避难场所这一民生工程与城市发展同步协调推进。(昆明日报 记者孙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汶川地震5周年特别报道:昆明应急避难所5年增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