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渠道过于单一:
股票、房产、债券、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投资渠道越来越丰富,可是不少人总是习惯于单一的投资渠道,喜欢把所有的资金都集中投资于一种产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的坏处就在于,没有分散风险的机制和可能,当单个市场出现较大变化时,投资者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手段。
过度害怕风险:
股市,有风险;房产,被调控;理财产品,不好说……风险意识没有错,可是过度放大风险就不是一个好习惯了。在投资的过程中,有的人由于担心承担风险,甚至不愿意对投资和投资产品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就盲目地说“不”,他们主要选择的投资工具是储蓄,原因在于储蓄最安全。追求安全性没有错,但是产品的收益与风险是匹配的,投资的过度保守是资产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投资无主见:
很多人在购买几百元、几千元的商品时很谨慎,会认真比较产品的质量、价格,甚至不惜把网上的评价翻得底朝天,可是在面对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投资时,却总是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我听说”、“他介绍的准没有错”,根本不了解自己投资的是什么就贸然跟风,结果呢?
投资规划患“近视”:
买车、买房,有的人看得见这些中短期的目标,却很少愿意花心思考虑远期的目标,像自己的退休金、子女的教育金,因为这些目标距离现在还有十几年或是几十年,需要的资金也比较庞大,“忽视”反而让自己的心理轻松。
没有应急储备金:
家庭资产颇丰,却缺乏可随时调用的活期资金,一旦出现紧急状况时,可能会给家庭财务带来很大的威胁。一般来说,在家庭资产中,必须留备6~12个月的资金作为应急储备金,一是应对家庭出现意外时的资金用度;二是防范失业等风险出现时,家庭收入能力锐减,尤其对于高收入家庭来说,应急储备金更要准备充分。
只追求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是选择投资产品的“刚性指标”,不过对于不同结构和不同投向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实现的机率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盲目听信了"预期收益率"的预测,你在投资中难免会栽跟头。
固定资产比例过高:
升值能力强是人们青睐房产投资的主要原因,在不少人的资产表上,房产等固定资产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金融资产比例极低。但是房产的单个价值高,变现能力弱,过度的集中会给财务的流动性带来很大的问题。
投资过于分散:
这里投一点,那里投一点,股票篮子里买了几十只股票,基金列表里有十几只基金。对于普通资金量的投资者毕竟不是基金经理,也没有专业的投资团队,管理这么多产品的代价往往是顾得了这头,顾不上那头。
不进行投资回顾和调整:
投资前谨慎严谨,投资后就束之高阁,其实投资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市场的外部因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定期对投资进行回顾和调整,及时纠偏才是好习惯。
|
|
|
|
|